AI时代下网络安全创新研讨会在武汉召开

2025-04-21

4月19日,由公安部第三研究所《信息网络安全》杂志社和中国计算机学会计算机安全专业委员会主办、武汉大学国家网络安全学院和湖北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承办的“AI时代下网络安全创新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国家网络安全学院顺利召开。

武汉大学国家网络安全学院党委书记李良俊代表武汉大学国家网络安全学院,对与会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他指出,当前大模型、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也伴随更复杂的挑战。学院拥有一支高水平科研团队,承担多项国家任务,取得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希望以本次会议为契机,与专家学者深化网络安领域的合作交流,共同推动网络安全技术创新与持续突破。

《信息网络安全》主编关非在致辞中对参加会议的领导、专家和学者表示感谢,他指出,行业突破性创新涌现、AI技术与网络安全深度融合,以及复杂的国际博弈态势,为网络安全发展带来全新挑战。本次学术研讨会旨在搭建学术界与产业界的交流平台,聚焦AI时代下的网络安全技术创新、前沿成果及未来趋势,推动深度研讨与合作。

近年来,以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相关应用不断深化。保障大模型系统的安全隐私,发展可信赖、负责任的人工智能技术,成为其应用深化与产业发展的基础前提与必需保障。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纪守领聚焦大模型系统安全,深入探讨可解释的大模型安全增强技术,并展示了其团队研制的大模型安全评测平台。

在传统AI服务模式中,用户原始数据需以明文形式传输至服务器端进行处理,该过程尤其在涉及生物特征(如人脸、指纹)或敏感文档时,存在显著的隐私泄露隐患。蚂蚁集团技术研究院研究员洪澄在分享中指出,密态推理技术作为前沿解决方案,通过整合安全多方计算、同态加密等先进密码学技术,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的推理范式,从理论层面有效化解隐私保护与数据利用之间的矛盾。

蓝牙技术作为短距离无线传输的代表性方案,凭借其低成本、低功耗等优势已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教授薛开平就蓝牙安全协议及近年来代表性攻击案例进行介绍,并分享团队在蓝牙协议攻击方面取得的进展,可有效实现在用户无感知的情况下对蓝牙设备进行提权攻击。

武汉大学国家网络安全学院副研究员冯琦提出一种全新的无状态确定性多方门限EdDSA签名协议,采用多验证者场景下的信息论消息认证码(IT-MACs)对数值进行认证。最终协议的通信轮数为常数轮,通信开销降低约56倍。

在现代信息系统中,日志是监控和诊断系统状态的重要依据。通过对日志数据进行异常检测,可及时发现潜在的系统问题。武汉理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周俊伟教授针对不稳定的日志数据,提出基于深度学习的统一系统日志异常检测,实现跨系统场景中日志格式、语法的多样性和异构性一站式处理。

南京浩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电子信息高级工程师张伟展示了AI教学科研实验平台,包含人工智能通识教学、AI编程基础、AI算法、深度学习模型及综合演练等各类别多个课件与实验,该平台可为教师提供一站式AI教学资源库管理系统,给学员打造阶梯式成长路径,助力从AI理论认知到工程落地的全链路能力培养。

隐私计算与人工智能安全圆桌讨论由中南大学张士庚教授主持。郑州大学张大龙教授、广州大学吴昊天教授、武汉理大学周俊伟教授、深圳大学陈飞教授、华中科技大学袁斌副教授围绕隐私计算技术在应用中效率与安全兼顾问题、大模型的广泛应用是否会进一步加剧数据泄漏风险、基于内生安全原理的大模型安全检测及隐私保护、大模型在软件安全检测/测试方面最新进展、大模型的幻觉问题、构建新的防御体系保证使用AI过程中的安全、加强人工智能的监管和治理等问题展开深入讨论。

研讨会分上下午举行,上午会议由武汉大学王鹃教授、李俊娥教授主持,下午会议由武汉大学彭聪副教授主持。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国防科技大学、湖南大学、武汉理工大学、郑州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的网络安全领域专家学者,围绕大模型安全、人工智能安全、数据安全和区块链等网络安全领域的新技术、新应用及发展态势进行了深入交流。

(责编:陈治宏    审核:刘嘉梅)